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10月06日
特斯拉首次連續兩個季度盈利,持續加碼中國市場
剛遇上已成為全球性節日的中國春節,特斯拉就沾上了喜氣——連續兩個季度實現贏利!
2月初的消息顯示,特斯拉去年第四季度的營收超過了72億美金,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近1.4億美金。這是這家智能電動車公司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贏利。對于特斯拉來說這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此前雖然也實現過季度贏利,但很快又被下個季度的巨額虧損淹沒。
持續流入的凈現金流也讓特斯拉信心爆棚,不但發誓要從2019年的第一季度開始“繼續贏利”,而且加速了上海工廠的進度,比如要在明年正式實現量產下線。
中國市場成信心之源
特斯拉掌門人埃隆-馬斯克從未掩飾過其對中國市場的偏愛。上海工廠開工前夕,這位推特達人就多次發推,表達了對上海之行的期待。
在參加了上海工廠的開工典禮之后,馬斯克又提出了KPI——今年實現國產車輛下線,明年正式量產。
難以置信的速度——但來自于馬斯克并不讓人感到奇怪。
因為當特斯拉位于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實現了周產3000輛的目標時,馬斯克說他希望能提高到5000輛,而當目標達成后,他又說想要周產7000輛。
現在特斯拉超級工廠的產能就是周產7000輛,而上海工廠規劃的年產能也達到了50萬輛。
爬出“產能地獄”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需要為膨脹的產能尋找足夠的市場需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也是第一大新能源車市場,對于特斯拉來說幾乎就是遍地黃金的伊甸園。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高達125.6萬輛,同比2017年增幅高達61.7%!
這正是特斯拉這樣的電動車巨頭夢寐以求的市場。
特斯拉持續加碼中國市場
為了在盡可能快的時間內實現國產,特斯拉加碼中國市場的表現之一,就是可能為其關鍵的電池采購進行多元化,“御用”電池供應商松下可能將會面對來自中國本土電池供應商的激烈競爭。
天津力神已經被傳將為特斯拉提供電池,雖然最后被辟謠,但至少說明特斯拉正在打造其本土供應鏈。
按照馬斯克公布的上海工廠今年量產車下線的“路線圖”,一個可供選擇的現實辦法就是在初步建成生產線后,以CKD(CompletelyKnockDown,完全散件組裝)方式先行推進新車下線,然后逐步提升國產化率,而且對于汽車行業來說這種方式簡直司空見慣——很多合資車企的車型在國產化初期都采用過這種辦法。
特斯拉加碼中國市場的另一個好處是根本不擔心籌不到錢。
馬斯克最初以為上海工廠可能需要砸進去20億美元,但在CKD方式下,只需要5億美元便可啟動生產,而且各大銀行都在爭相參加特斯拉上海工廠的融資。
“鯰魚效應”逐漸顯現
特斯拉已經向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展示了進攻性的姿態——上海工廠就是一把開疆拓土的利器。這對其他競爭對手來說,意味著“鯰魚效應”正在逐漸形成。
包括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在內,都在加速推出新車,以應對特斯拉帶來的巨大挑戰。
傳統車企也沒閑著。
奔馳已經表示要從2020年開始,實現旗下電動車品牌“EQ”的全系國產,奧迪將在今年以進口形式導入e-tron,明年實現國產,寶馬甚至為衍生于X3的電動車型iX3規劃了年度4萬輛的產能。
其他諸如通用、豐田等,也在電動、混動、氫燃料技術等方面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以各自的方式迎接特斯拉帶來的這場有關整個汽車行業的技術革命。至于國產品牌,更是把新能源作為“逆襲”的唯一機會,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比亞迪,其旗下的電動車已經展示了強大的競爭力。
特斯拉強在哪?
從一個行業的“攪局者”,再到“領先者”甚至是“創新者”,特斯拉到底強在哪?
可能有三個方面值得包括中國電動車企業進行學習總結
首先就是電池。
通過與松下進行高度捆綁,特斯拉能夠持續穩定地獲得世界一流電池的供貨,而且松下還掏了一部分電池工廠的成本,這種模式的有效性已經引起了國內車企的注意,長安和比亞迪成立了合資公司,產品專供長安汽車,另一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在這方面的步子更大,先后與廣汽、上汽和吉利都成立了合資公司。
第二就是技術前沿布局。
特斯拉通過無人駕駛系統Autopilot2.0,使得電動車不再只是一輛拆掉發動機換上電動機的“軀殼”,而是具有了真正的“靈魂”——智能化。加上電動化之后,特斯拉在汽車的“新四化”中擁有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三個關鍵指標,而在實現L5級別的完全無人駕駛后,最后一個“共享化”也是唾手可得。
第三就是特斯拉的技術戰略。
幾天前特斯拉剛剛收購了電池技術公司MAXWELL,而且還是溢價55%收購,目的自然是夯實自己在電池方面的技術儲備。換句話說,Autopilot這樣的系統特斯拉入手較早,研發基礎較好,而電池技術不是很精通,那就在和松下合作的同時,也不斷通過并購獲得相應技術。
這和國產品牌早期通過收購一些境況不佳的零部件公司的打法很相似,比如吉利收購DSI,盡管效果不是很好,但也解決了有無問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國外的一些技術公司甚至是相關政府,都戴著有色眼鏡審視來自中國的收購,這增加了進入這些技術公司的難度,但欣慰的是,中國早已是創新大國了,來自百度的阿波羅系統、阿里的斑馬智行等,都已經實現了裝車運行,而且效果還不錯。
可以想象的是,特斯拉的到來,一定程度上將會加速“中國特斯拉”的出現——這是前者能夠突破政策藩籬實現獨資國產的最大原因,當然也是我們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