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9年11月21日
碳硅材料取代石墨負極之后將會對電池性能提升做出多大貢獻?
一位負極材料業內人士表示,石墨的循環性及安全性均非常優異,石墨負極材料里面深層次的技術挖掘潛力還很大,將首效提高至95%甚至是97%,這對于負極材料廠家而言,當中依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硅碳負極要成為主流仍需較長一段時間。
硅碳的不可逆趨勢
按照國內在2020年實現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的目標,對于負極材料而言,采用傳統的石墨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硅碳材料應用是必然出路。
目前,包括正拓能源、斯諾、杉杉、星城石墨、湖州創亞等主流負極材料企業都在積極響應,紛紛擴大硅碳負極材料產能。其中,正拓能源、BTR已率先實現批量供應。
事實上,在負極材料領域,做出硅碳復合負極材料并不難,但批量生產出電化學性能優良的復合材料則非常難。而制約硅碳負極大規模應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硅碳復合材料的電極膨脹率較高;二是硅碳負極材料的循環性和庫侖效率相對較低;三是成本較高。
對于硅碳負極材料的市場應用遇阻,主流負極廠家的一致態度是,硅碳電池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從技術瓶頸突破到終端下游接受,還需要一段時間,預計要2019年市場應用才能爆發,材料企業當前還需繼續練就內功。
電池領域,比亞迪、寧德時代、天津力神、比克、萬向A123、國軒高科、微宏動力等動力電池企業正在加快對硅碳負極體系的研發和試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電池企業也在積極尋求用好硅碳負極的解決方案,其中預補鋰工藝的嘗試應用,就有望解決硅碳負極首次庫倫效率較低的問題。通過補鋰設備直接向負極極片噴涂金屬鋰粉的方式進行補鋰,補充負極在首次充電過程中不可逆的容量損失,以此提升首次庫倫效率。
由于預補鋰工藝對于安全性控制保障以及技術要求較高,目前預補鋰工藝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隨著該工藝的成熟應用將有望推動硅碳負極材料的規模化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