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08月24日
萬向美夢停滯?
老牌公司如何讓自己更具想象力?看看萬向和菲斯克就知道了。
“好看不實用”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一張馬斯克與菲斯克的AB圖。他們的身后正是各自的成名作——Tesla的Roadster和Fisker的Karma。與馬斯克牛仔T恤的標準IT男形象不同,菲斯克著裝沉穩,西服革履。
相較于“生來彷徨”的菲斯克汽車,這位設計師此前的兩部作品足以垂名史冊。特工007的電影從來都是最佳的豪車展示窗口,而其座下的阿斯頓馬丁DB9以及寶馬Z8正是出自菲斯克之手,在成全了別人的輝煌后,菲斯克終于在2005年自立門戶,在2007年升級為現在的菲斯克汽車公司。
憑借著其對汽車設計的諳熟,菲斯克的第一款車Karma于2008年走進人們的視線,并在2011年正式宣布上市。由于Karma動人的電動超跑屬性,她的上市成功“綁架”了汽車行業,并且得到了正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美國政府的垂青。甚至有人認為Karma的血統要優于已經于2008年開始量產的TeslaRoadster汽車。
然而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要成熟于中國市場大概2-3年,因此第一輪的洗牌已經在2012年左右完成,不幸的是,在這場調整中,菲斯克被邊緣化了。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初期幾輪投資中,菲斯克共獲得了8.5億美元的投資,2012年4月,又有近4億美元資金入賬。但是同年,Karma卻因電池缺陷而發生了起火事故。
這一問題也徹底暴露了菲斯克汽車的短板,菲斯克汽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設計感很大程度上掩蓋了自身存在的技術缺陷;而關鍵技術外包的發展模式更是成本控制的噩夢。
競爭對手馬斯克直言:“他覺得電動汽車缺的是造型,但這其實是技術問題,長得像電動車并不一定是電動車。”
通過對菲斯克的解構可以知道,其核心技術底盤、混動控制系統等均屬于量子技術公司,電池研發制造則屬于A123系統公司,生產則由芬蘭Valmet代工。這樣的外包模式果然在A123系統宣布破產后產生惡果,菲斯克汽車的產能迎來了致命一擊,自此,菲斯克開始“蟄伏”。
反觀Tesla,其核心技術都是通過與成熟廠商的合作從而實現應用的。其電動核心技術是與戴姆勒公司、豐田公司合作研發,電池技術則是與松下進行合作研發。這無疑為Tesla在成本控制方面帶來了更多優勢。
“兩個門外漢”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菲斯克本來并不擁有值得稱道的整車制造技術。而正是源于對整車制造的“覬覦”,中國企業萬向集團才不惜重金豪購下垂死掙扎的菲斯克汽車公司,如若菲斯克汽車“金玉其外”的性格繼續發揚,那么兩個門外漢的碰撞是很難擦出激情火花的。
不過萬向集團對于新能源汽車領域地耕耘還是非常務實的,2002年,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而萬向集團也擁有高能量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一體化電機及驅動控制系統、整車電子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的自主知識產權,其第一輛純電動轎車、純電動公交車也隨之研制出來。
乘著2009年政府鼓勵純電動汽車發展的春風,萬向集團斥資將近14億元成立新能源汽車、電池制造基地。
然而整個行業的踟躕不前讓萬向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并無重大進展,有統計顯示,2009—2012年間,萬向在這一領域的投資高達36.38億元。
或許是“閉門造車”的路徑始終難以“攻玉”,萬向集團終于將眼光瞄準了海外。彼時,菲斯克汽車的電池供應商A123系統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隨即,2013年萬向集團以2.566億美元收購A123系統公司。
萬向美國公司總裁倪頻曾表示,A123的影響是技術的領先,這使得我們投資的意義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商業買賣,而是有戰略性的價值。
汽車是一個燒錢的行業,然而半路出家的艱辛付出更巨。“它破產就是因為沒有錢投了,那我們有錢。”在今年4月的萬向錢潮股東大會上,魯冠球的一席話也讓外界對萬向手握菲斯克更加捏一把汗。
魯冠球承認,電動汽車公司天天在燒錢,A123和菲斯克也都在嘩嘩地花錢。他甚至執著的表示,一旦承受不了,什么都會賣。
就目前而言,雖然復產菲斯克已經正式提上日程。但是如果整車制造中的核心技術缺失,菲斯克仍難令人滿意,好在萬向集團已經布局節能電池領域。
市場變了
對于萬向集團而言,收購菲斯克汽車不僅補缺了其在整車制造的短板,更重要的意義是收獲了美國、中國這兩個最成熟以及最有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銷售新能源汽車17642輛,比上年增長37.9%;其中純電動汽車14604輛、插電式混合動力3038輛。這一數字2倍于汽車行業的增長水平。
根據菲斯克汽車公司的計劃,新一代Karma將在2015年卷土重來、2016年推出Karma的旅行版、2017年才會攜全新入門級車型Atlantic進駐市場。
但是,以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態勢,這一市場相較于幾年前已經不再是一張白紙,Tesla在美國與中國的穩定行駛已經將菲斯克汽車迎頭趕上的可能性壓縮至很低。
首先,Tesla已經先于大部分新能源汽車廠商進入中國市場。近期,隨著馬斯克的中國之行,Tesla汽車也理所應當的被放量進口。而此時,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也已經從“內耗”中醒過神來。
其次,傳統汽車廠商紛紛在華展開新能源汽車的攻勢,外資高調進駐的寶馬、大眾均已經推出量產車型。
更何況,菲斯克本就價高,而且其在價格控制上的能力目前仍遠遜于Tesla,一旦Tesla開始在中國生產汽車,那么Tesla的產品線將更加豐富,價格將更合理。即使菲斯克2017年會推出入門級車型,與Tesla分羹的底氣也大打折扣。
因此,萬向集團想通過收購菲斯克從而打入中國乃至美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任重而道遠。
上一篇:移動電源市場的“游擊戰”
下一篇:電池成本之痛未解決










